2021南京醫科大學衛生綜合研究生考試大綱 正文
353 衛生綜合考試大綱
一、考試性質
衛生綜合考試是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招收碩士研究生而設置
具有選拔性質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旨在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是否掌握預
防醫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以及分析和解決公共衛生實際問題的能力。評價的標
準是高等學校預防醫學本科畢業生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在專業
上擇優選拔,確保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質量。 二、考查目標
衛生綜合考試范圍為高等學校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本科的流行病學、醫學統
計學、環境衛生學、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等 5 門課程。要求
考生系統掌握上述醫學學科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運用所學
的基本知識、理論和技能綜合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三、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1. 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 300 分,考試時間為 180 分鐘。
2. 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3. 試卷內容結構
流行病學 20%
醫學統計學 20%
環境衛生學 20%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 20%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 20%
4. 試卷題型結構
單選題 第 1~150 題,每小題 1.5 分,共 225 分
簡答題 第 151~155 題,每小題 15 分,共 75 分
四、考查內容
Ⅰ 流行病學
(一)緒論
1. 流行病學發展史;
2. 流行病學的定義及理解;
3. 流行病學的實際應用及特征;
4. 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
5. 流行病學與其它學科的關系;流行病學面臨的挑戰和展望。
(二)疾病的分布
1. 疾病分布的定義,疾病的“三間分布”的描述和分析,疾病人群、時間、
地區分布的綜合描述;
2. 疾病頻率的各種測量指標;
3. 疾病流行的強度。
(三)描述性研究
1. 現況研究的概念、特點、類型、用途及優缺點;
2. 現況研究的設計與實施:明確調查目的和類型;確定調查對象;樣本含
量和抽樣方法;確定收集資料的方法;
3. 現況研究的偏倚及控制;
4. 生態學研究的概念、特點、用途、類型及優缺點。
(四)隊列研究
1. 隊列研究的概念、基本原理、研究目的、研究類型及優缺點;
2. 隊列研究的設計與實施:確定研究因素;確定研究結局;確定研究現場
和研究人群;確定樣本量;資料的收集與隨訪;質量控制;
3. 隊列研究的資料整理與分析:基本整理表;人時的計算;率的計算、效
應的估計;
4. 常見偏倚的種類及控制。
(五)病例對照研究
1. 病例對照研究的概念、基本原理、特點、研究類型、用途及優缺點;
2. 病例對照研究的設計與實施:確定研究目的;明確研究類型;確定研究
對象;樣本含量的估計;獲取研究因素;資料收集;
3. 病例對照研究的資料整理與分析:基本整理表;資料的分析方法;
4. 常見偏倚的種類及控制。
(六)實驗流行病學
1. 實驗流行病學的定義、基本特點、主要類型及用途;
2. 實驗流行病學的設計與實施步驟:明確研究問題;確定試驗現場;研究
對象的選擇原則;樣本量估算;隨機化分組;對照設立的必要性及種類;盲法的
應用;確定結局及觀察期限。
3. 資料的收集與分析:排除與退出;資料的分析方法;評價指標;
4. 優缺點。
(七)篩檢
1. 篩檢的定義、目的及分類;篩檢實施的原則;
2. 篩檢試驗與診斷試驗的聯系和區別;
3. 篩檢試驗的評價方法;評價指標;篩檢試驗陽性結果截斷值的確定;
4. 篩檢項目的評價內容及指標;
5. 篩檢效果評價常見的偏倚。
(八)病因及其發現及推斷
1. 病因的定義;病因與因果關系;
2. 多種病因模型的原理、特征及應用;充分病因和組分病因的定義及應用;
3. 如何發現和驗證病因;
4. 病因推斷準則。
(九)預防策略
1. 健康的定義;影響健康的因素;醫學模式;
2. 疾病的自然史;疾病的三級預防;健康促進與健康保護;初級衛生保健;
健康中國戰略。
(十)公共衛生監測
1. 公共衛生監測的定義、目的、應用及常用術語;
2. 公共衛生監測的種類及主要內容;監測方法與技術、監測的基本程序;
3. 公共衛生監測系統的評價指標及評價方法。
(十一)傳染病流行病學
1. 傳染病定義;流行概況;傳染過程的定義;感染譜及分類;
2. 傳染病流行過程的基本環節;疫源地與流行過程;影響傳染病流行過程
的因素;
3. 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策略;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措施;
4. 預防接種的定義、種類及注意事項;免疫規劃的定義及方案;免疫規劃
的效果評價。
(十二)慢性病流行病學
1. 慢性病的定義及主要危險因素;
2. 慢性病的預防策略及主要預防措施。
(十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病學
1.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定義、特征、分類、分期及分級;
2. 風險評估的內容及過程;
3. 暴發調查的步驟。
(十四)分子流行病學
1. 分子流行病學定義及其理解;與傳統流行病學的關系;
2. 生物標志的分類及應用;
3. 生物標志物的選擇和檢測;
4. 分子流行病學的應用與展望。
(十五)藥物流行病學
1. 藥物流行病學的定義、主要研究內容;
2. 藥物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
3. ADR 因果關系的評價準則。
(十六)循證醫學與系統綜述
1. 循證醫學與系統綜述的定義;
2. 系統綜述和 meta 分析的簡要步驟;
3. 偏倚的種類與控制。
Ⅱ 醫學統計學
(一)緒論及平均數
1. 常用統計學的基本概念:同質與異質、變異、總體與樣本、參數與統計
量、概率、小概率事件和原理、變量的分類;
2. 頻數圖和頻數表;
3. 常用描述集中分布的指標及其應用范圍。
(二)個體變異
1. 描述離散趨勢的指標及其適用范圍;
2. 定性資料和等級資料的特點;
3. 相對數及其正確應用;
4. 率的標準化法。
(三)正態分布及其應用
1. 正態分布的定義及圖形;
2. 正態分布的特征;
3. 正態分布的曲線下面積;
4. 標準正態分布;
5. 利用正態分布估計頻數分布范圍;
6. 參考值范圍的定義;
7. 確定參考值范圍的原則;
8. 參考值范圍的計算。
(四)抽樣誤差及可信區間
1. 抽樣誤差的概念;
2. 抽樣誤差的重要性;
3. 中心極限定理;
4. 標準誤;
5. t 分布及其規律性;
6. 其它的抽樣分布:?
2分布、F 分布;
7. 均數的可信區間;
8. 均數之差的可信區間;
9. 可信區間的確切含義;
10. 可信區間的要素。
(五)假設檢驗
1. 假設檢驗的作用;
2. 假設檢驗的基本原理;
3. 假設檢驗的基本步驟;
4. 樣本均數與總體均數比較的 t 檢驗;
5. 成組 t 檢驗;
6. 配對 t 檢驗;
7. t 檢驗的應用條件;
8. I 類錯誤、II 類錯誤和檢驗效能、兩類錯誤間的關系;
9. 單雙側檢驗的區別,如何正確使用單雙側檢驗;
10. 假設檢驗的注意事項;
11. 可信區間與假設檢驗的關系。
(六)方差分析
1. 單因素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步驟、方差分析表;
2. 兩因素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步驟;兩兩比較;方差分析的應用條
件;
(七)二項分布與 Poisson 分布
1. 二項分布的特點和圖形;
2. 率抽樣誤差的規律性;
3. Poisson 分布的特點和圖形;
4. 事件數抽樣誤差的規律性;
5. 率的假設檢驗和區間估計;
6. 事件數的假設檢驗和區間估計。
(八)χ
2檢驗
1. ?2 檢驗的基本原理;
2. 四格表資料?
2檢驗的基本步驟;
3. 四格表資料?
2檢驗的校正;
4. 兩樣本率比較的 u 檢驗與?
2檢驗的關系;
5. 四格表的確切概率法;
6. 行×列表的?
2檢驗;
7. 配對四格表的?
2檢驗。
(九)秩和檢驗
1. 非參數統計;
2. 成組設計兩樣本比較的秩和檢驗及其基本原理;
3. 多組設計資料的秩和檢驗及兩兩比較;
4. 配對秩和檢驗;
5. 秩和檢驗的正確應用。
(十)兩指標間的直線相關
1. 直線相關系數的計算;
2. 直線相關的圖形;
3. 相關系數的假設檢驗;
4. 總體相關系數的區間估計;
5. 四格表資料的相關系數的計算及其假設檢驗;
6. 等級資料的相關。
(十一)兩指標間的線性回歸
1. 直線回歸的定義;
2. 直線回歸方程的形式;
3. 直線回歸方程的求解、最小二乘法;
4. 直線回歸系數的 t 檢驗;
5. 直線回歸方程的方差分析。
6. 總體回歸系數的可信區間;
7. 條件總體均數的可信區間;
8. 給定 X 時個體的容許區間;
9. 過定點的直線回歸;
10. 兩回歸線的比較;
11. 直線相關與回歸的關系;
12. 回歸分析的正確應用。
(十二)實驗設計
1. 研究設計的作用;
2. 研究設計的類型;
3. 研究設計的基本要素:研究因素與混雜因素、受試對象、實驗效應;
4. 對照組及其均衡性;
5. 隨機化及其實現;
6. 樣本含量的影響因素;
7. 樣本含量的計算方法。
8. 完全隨機設計的概念及其特點;
9. 配對設計和隨機區組設計的概念及其特點;
10. 拉丁方設計的概念及其特點;
11. 析因設計的概念及其特點;
Ⅲ 環境衛生學
側重考查學生以下要點,以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學習能力、思考能力、
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 環境衛生學的定義、目標、基本原理、相關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和實踐
方法
2. 環境與健康的關系、主要特征、研究策略;
3. 環境有害因素來源,在環境的遷移、轉化、轉歸規律;
4. 典型環境有害因素對機體健康影響的規律、主要表現;
5. 環境與健康相關標準、制訂原則及基本策略;
6. 環境相關疾病的病因、臨床表現及其預防;
7. 住宅及公共場所的主要污染物及其衛生學要求;
8. 城鄉規劃的基本衛生學要求;
9. 環境質量評價和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內容、程序及要求;
10. 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突發事件及其衛生相關應急處置策略;
11. 環境危險因素的識別、評價、預防和控制;
12. 當前環境衛生學工作的主要熱點。
Ⅳ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
主要考察學生以下要點,以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學習能力、思考能力、
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定義、目標、基本原理、相關基本概念、主要研
究和實踐方法;
2.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基本特征、主要區別與聯系;
3. 職業與健康關系調查和研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4. 職業性有害因素的來源、作用過程、影響因素;
5. 主要職業危害、法定職業病的發病過程、基本特點、關鍵機制、影響因
素、診斷原則、預防和控制策略;
6. 職業有害因素的識別、評價、預防和控制;
7. 代表性行業的主要職業問題及其預防;
8. 突發性生產事故的衛生應急處置;
9. 當前職業衛生工作的主要熱點。
Ⅴ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
(一)營養學基礎
1. 概述
(1)營養素的種類、分類、水的生理功能
(2)合理營養的要求
(3)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平均需要量(EAR)、推薦攝入量(RNI)、適宜
攝入量(AI)、可耐受最高攝入量(UL)、宏量營養素可接受范圍(AMDR)、預
防非傳染性慢性病的建議攝入量(PI)和某些膳食成分的特定建議值(SPL)
(4)合理膳食的概念和要求
2. 蛋白質
(1) 氨基酸的相關概念: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條件必需氨基酸
(2) 蛋白質的功能
(3) 必要的氮損失及氮平衡
(4) 蛋白質營養學評價:蛋白質消化率、生物價、蛋白質凈利用率、蛋白質
功效比值、氨基酸評分
(5) 蛋白質營養不良
(6) 蛋白質營養狀況評價
(7) 蛋白質參考攝入量及食物來源
3. 脂類
(1) 體內脂肪的生理功能、食物中脂肪的作用
(2) 脂肪酸的分類及功能
(3) 必需脂肪酸的功能
(4) 類脂的分類及功能
(5) 脂類的營養學評價
(6) 脂類參考攝入量及食物來源
4. 碳水化合物
(1) 碳水化合物的分類,包括抗性淀粉,膳食纖維,益生元的概念
(2) 食物血糖生成指數(GI),血糖負荷(GL)
(3) 碳水化合物的功能,包括節約蛋白質作用和抗生酮作用的概念
(4) 碳水化合物的參考攝入量及食物來源
5. 能量
(1) 能量的單位、產能營養素及其能量系數
(2) 人體的能量消耗:基礎代謝,身體活動,食物熱效應,特殊生理階段的
能量消耗
(3) 人體總能量消耗的測定
(4) 人體能量需要量的確定
(5) 能量的參考攝入量及食物來源
6. 礦物質
(1) 礦物質的概念、特點
(2) 人體礦物質缺乏或過量的原因
(3) 鈣、鎂、鐵、鋅、硒、鉻、碘、氟的生理功能、缺乏與過量、營養學評
價、參考攝入量及食物來源
(4) 影響鈣、鐵吸收的因素
7. 維生素
(1) 維生素的概念、特點、分類
(2) 維生素的缺乏的原因及維生素與其他營養素的相互關系
(3) 維生素 A、D、E、B1、B2、煙酸、B6、葉酸、B12、C 的理化性質、生理
功能、缺乏與過量、機體營養狀況評價、參考攝入量及食物來源
(二)食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
1. 食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概念
2. 植物化學物的分類和生物活性作用
3. 植物化學物的代謝
4. 其他動物性來源的食物活性成分的種類及生物學功能
(三)各類食物的營養價值
1. 營養素的種類、含量
2. 營養質量指數
3. 食物血糖生成指數、食物抗氧化能力、食物中的抗營養因子
4. 營養素在加工烹飪過程中的變化
5. 評價食物營養價值的意義
6. 谷類、薯類、豆類、蔬菜、水果、畜、禽、水產品、乳和蛋類、堅果的
營養成分特點和營養價值
7. 谷類的結構和營養素分布
8. 大豆中的其他成分
9. 乳制品的營養價值
10. 食物營養價值的影響因素:加工、烹飪、保藏
11. 食物成分數據庫:食物可食部、營養素損失和保留率
(四)特殊人群營養
1. 妊娠期的營養需要
2. 妊娠期營養對母體和胎兒的影響
3. 妊娠期的生理特點
4. 妊娠早期、中晚期和哺乳期的營養需求及合理膳食原則
5. 嬰幼兒的生理特點和營養需要
6. 嬰兒喂養方式包括母乳喂養、人工喂養和混合喂養,斷奶過渡期輔助食
品添加的種類和原則
7. 老年人的生理代謝特點、營養需要和合理膳食原則
(五)公共營養
1. 公共營養的特點
2. 制定 DRIs 的方法
3. 世界膳食結構模式
4. 我國的膳食結構及存在的問題
5.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與平衡膳食寶塔
6. 營養調查的目標、內容
7. 幾種營養調查方法比較
8. 營養調查結果的分析評價
9. 營養監測常用指標
10. 營養配餐與食譜制定:概念、依據、原則、方法
11. 食品營養強化的定義、目的和要求
12. 新食品原料的開發
13. 食品營養標簽的定義和內容
(六)分子營養分子流行病
1. 營養素對基因表達、結構、穩定性的影響
2. 基因多態性對營養素吸收、代謝和利用的影響
3. 營養素與基因相互作用
4. 膳食暴露的測量、膳食模式的分析、營養流行病學研究方法
(七)食品污染及其預防
1. 食品污染概念及分類;細菌菌相和大腸菌群;黃曲霉毒素、鐮刀菌毒素;
食品腐敗變質的化學過程、鑒定指標、防止措施
2. 食品中微生物生長的條件;真菌產毒的特點
3. 掌握農藥、獸藥殘留及其預防;有毒金屬污染及其預防;N-亞硝基化合
物污染及其預防
4. 塑料的衛生問題;多環芳烴化合物污染及其預防;雜環胺類化合物污染
及其預防
5. 食品容器、包裝材料污染及其預防
(八)食品添加劑及其管理
1. 食品添加劑的定義和分類
2. 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要求(包括抗氧化劑、漂白劑、著色劑、護色劑、防
腐劑、甜味劑)
3. 食品添加劑和衛生管理
(九)各類食品衛生管理
1. 糧豆的主要衛生問題和衛生管理
2. 肉類和魚類的主要衛生問題
3. 掌握奶類的微生物污染、化學性污染、奶類的消毒和病畜奶的處理
4. 食用油脂的主要衛生學問題、油脂酸敗
5. 罐頭食品出廠前檢驗的衛生要求
6. 發酵酒的衛生學問題
7. 調味品的衛生及管理
8. 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及有機食品的衛生及管理
(十)食源性疾病及其預防
1. 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概念
2. 熟悉食物中毒的流行病特點
3. 食物過敏
4. 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分類
5. 沙門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腸埃希菌、肉毒
梭菌食物中毒的特點、臨床表現及診斷、防治原則
6. 霉變甘蔗中毒
7. 河豚中毒、含氰甙類食物中毒
8. 亞硝酸鹽中毒
9. 砷中毒、有機磷農藥中毒、鋅中毒
10. 食物中毒報告制度、食物中毒診斷標準及處理總則;食物中毒調查處理
程序與方法
(十一)食品安全性風險分析和控制
1. 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試驗內容
2. 營養素的不良健康效應
3. 營養素的可耐受最高攝入量及其制定
南京醫科大學
添加南京醫科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南京醫科大學考研分數線、南京醫科大學報錄比、南京醫科大學考研群、南京醫科大學學姐微信、南京醫科大學考研真題、南京醫科大學專業目錄、南京醫科大學排名、南京醫科大學保研、南京醫科大學公眾號、南京醫科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南京醫科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本文來源:
http://m.sacvlig.cn/nanjingyikedaxue/cankaoshumu_403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