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醫學院研究生導師名單

更新時間:2022-07-30 10:35:25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沈陽醫學院研究生導師名單
Add 沈陽醫學院學姐
為你免費答疑

關于《沈陽醫學院考研》我們搜集了部分沈陽醫學院考研真題和復試資源,免費贈送;并提供有償的沈陽醫學院初試/復試/調劑輔導(收費合理,內部資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領資源或了解研究生輔導的,請加網頁上的學姐微信。沈陽醫學院研究生導師名單來自沈陽醫學院研究生院網站,及歷年考研分數線數據的匯總(學校網站一般不穩定,或存留的分數線年限較少)。以下即是沈陽醫學院歷年考研分數線,希望對你的考研報考有用。

以下老師的信息來源于學校網站,如有錯誤,可聯系我們進行免費更新或刪除。建議導師將更新的簡歷尤其對研究生招生的要求發送給我們,以便考研學子了解導師的情況。(導師建議加QQ-1933508706,以便后續隨時更新網頁或發布調劑信息。考研派網站和APP流量巨大)查看聯系方式>>

沈陽醫學院研究生導師名單:(可用 Ctrl+F 進行搜索)


為加強研究生學術道德建設,有效實施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質量監控,保證和提高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在學位授予工作中加強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建設的意見》的有關精神,我校引入和運用“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杜絕學位論文寫作中的學術不端行為,凈化學術環境,促進學術誠信,結合本校實際情況,特制定本辦法。
一、檢測范圍
當年申請碩士學位的所有人員,包括:應屆畢業研究生、申請提前畢業研究生。
二、檢測流程
1、研究生提交論文
參檢研究生在提交論文初審材料同時,將學位論文的電子版(word格式)上交到研究生院。學位論文電子版命名格式必須統一為“學號_姓名_論文題目”,電子版必須與紙質版在格式及內容方面完全一致。為確保檢測結果真實性,自然科學學科學位論文提交時須剔除“材料與方法”部分。
2、研究生院檢測論文
研究生院對論文進行逐一檢測,完成檢測后由研究生院學位辦統一發布檢測結果。
三、檢測結果處理
自然科學學科:
1、按照“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的檢測范圍,如果學位論文的重合率超出整篇論文的30%但不足50%比例者,視為不合格,給予其一周修改時間;修改后經導師簽字可再次提交檢測,論文進行第二次檢測重合率仍超出整篇論文的30%及以上比例者,延期一年答辯(當年每篇學位論文最多參檢兩次);
2、重合率超出整篇論文的50%比例者,延期一年答辯;
3、延期畢業研究生,若延期一年后對論文進行第三次檢測時,重合率仍超出整篇論文50%比例者,取消其申請學位資格;
4、申請提前畢業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僅檢測一次,檢測重復率超過整篇論文30%比例者,取消其申請提前畢業資格。
(二)爭議的處理
當出現爭議時,由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指定3名相關領域專家對提交的論文進行評估,形成專家評估意見報告上報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
四、補充說明
1、對學位論文不端行為的檢測是一項技術性非常強的工作,系統得出的檢測結果,僅具有參考價值。學位論文檢測結果不能完全依據系統檢測結果進行判定,學校將綜合專家鑒定等方式做出最后判定。
2、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將與論文初審同時進行,論文審核通過與否將以兩項檢測審核結果綜合判定。
五、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執行,由研究生院負責解釋。
12月13日下午,由遼寧省科協、遼寧省教育廳、中科院沈陽分院主辦,沈陽化工大學承辦的“2016年遼寧省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集中宣講教育報告會(沈陽分區)”在沈陽化工大學圖書館召開。我校科技處牽頭,碩士研究生導師楊智航副教授及新入職教師、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2016級碩士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共8人參加了本次報告會。
中國科學院聞邦椿院士作了題為《良好的思想和品德是獲取成功的前提》的報告。聞邦椿院士結合切身經歷,就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科學方法論的應用進行了闡述,呼吁廣大師生要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集體主義思想,敢于堅持真理,有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堅守高校科學道德,加強嚴謹的學風和作風建設,并強調學習好科學哲學是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基礎,鼓勵師生充分將科學方法論應用到做人、做事、做學問中,并在實現個人理想和目標的過程中、科技創新和科學研究以及增進身體健康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本次報告會強化了教師和研究生對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的理解,引導其遵守學術規范、堅守學術誠信、維護學術尊嚴,堅決摒棄學術不端行為,掌握和運用科學方法論的體系和規則,用科學方法論做事提高成功概率,全面實現“對、好、省、快、保、便”的要求,提高效率,節省時間,做更多的工作。
科技處
2016年12月22日
沈陽醫學院學術道德行為規范實施細則(試行)
校內各有關單位:
為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科技三會”精神和習近平同志關于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推進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工作,中國科協、教育部、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學基金委定于2017年11月14日(星期二)15:00-17:30舉辦“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2017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報告會在人民大會堂設主會場,邀請李曉紅、邱勇、周琪三位院士作報告。報告會將通過新華網等媒體采用網絡視頻方式實時直播報告會,請各有關單位屆時組織新入職教師通過網絡視頻觀看報告會直播。直播網址: http://www.xinhuanet.com/interview/ksh/zhibo/201710/3726029.html
科技處
2017年11月14日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弘揚科學精神,加強道德建設,2017年11月14日,由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領導小組主辦的“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2017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代表主辦單位致辭,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杜占元主持報告會,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曉紅,清華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邱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作宣講報告。來自首都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部隊高校等40余家研究生培養單位的研究生新生近6000人到現場聆聽報告,全國31個省(區、市)及200余所高校設立分會場通過網絡視頻同步收看報告會。
11月14日,學校學術委員會辦公室接到關于省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學習觀看“2017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的通知》后,即刻在全校發布通知,要求各二級學院和研究生院組織新入職教師、廣大研究生通過網絡視頻觀看報告會直播。經統計,學校共有新入職教師18人、研究生新生50人觀看了報告會直播,并參加了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領導小組組織的網絡調查問卷活動。通過參加宣講報告會,進一步讓師生堅定了科技報國信念,堅持了科研誠信理念。報告會后,與會師生暢談聆聽感受,紛紛表示,將在今后的學術活動中堅持遵守學術規范、堅守學術誠信、維護學術尊嚴,堅決摒棄學術不端行為,用青春和智慧為建設創新型強國貢獻全部力量!

  為加強我校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隊伍建設,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全面改革研究生指導教師審核辦法的有關要求,結合我校碩士研究生培養與學科建設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沈陽醫學院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以下簡稱碩士生導師)遴選方案。
  一、遴選原則
  1、堅持標準,保證質量,公正合理,按需設崗。
  2、有利于加強學科建設,有利于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有利于青年拔尖人才的培養,有利于我校研究生招生工作。
  3、學校定期對碩士生導師進行考核評估和新增遴選,并提出對碩士生導師進行調整的意見。

  二、遴選范圍
  結合學校和二級學院實際情況遴選碩士生導師。遴選碩士生導師限于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專業。碩士生導師所從事研究工作的研究方向應屬于學校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且原則上限在一個授權學科申報和審定。

  三、遴選條件
  (一)基本條件
  1、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職業道德,治學嚴謹,作風正派,有良好的師德教風,能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有團結協作精神,身體健康,能認真履行導師職責。
  2、能夠指導碩士研究生開展具體研究工作,完成學位論文,關心碩士研究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保證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3、原則上距法定退休年齡三年以上(時間從2014年9月1日算起),具有副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稱以上的現職教學科研人員(45歲以下申請者應具有碩士學位,40歲以下申請者應具有博士學位)。
  (二)科研和教學條件
  1、具有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曾經主持市級以上科研課題,且公開發表論文2篇以上,所承擔的課題和發表的論文均屬于申報的碩士學位授權點所在學科領域。
  2、有較充足的科研經費,近三年(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下同)主持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可支配經費在3萬元以上;或主持市級科研課題,可支配經費在5萬元以上。
  3、有較高的學術造詣和較強的科研能力,活躍在本學科研究前沿,已形成較穩定且能反映出學科在當前國內外研究領域的重要性和先進性的研究方向。近三年取得成績,具備以下條件之一者:
  (1)在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學出版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最新版為準)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2篇以上或發表SCI收錄論文1篇以上;
  (2)主編1部或參編2部以上公開出版的專著或教材;
  (3)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以上獎勵的第一完成人;
  (4)作為第一完成人獲1項以上國家發明專利或兩項以上實用新型專利。
  4、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具有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業知識,每學年均承擔本科生教學任務,至少承擔一門以上本學科領域的課程教學或指導一屆本科生生產實習,具備開設一門或兩門本學科碩士學位專業必修課程或其研究方向上的選修課程的能力。在教學方面有突出貢獻者優先考慮。
  5、擔任兼職碩士生導師,曾有研究生培養經歷者優先考慮。
  (三)直聘條件
  1、符合基本遴選條件,主持在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同時發表SCI收錄論文1篇以上的教師,直聘為碩士生導師。

  四、遴選辦法和程序
  申報碩士生導師,由教研室負責推薦,報所在的二級學院學術委員會審核,由學科建設與發展規劃處組織專家評選,報學校通過。原則上每位申請者只能在一個相關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申報。
  1、本人提出申請,填寫《沈陽醫學院申請碩士生指導教師簡況表》,由二級學院學術委員會評議推薦。
  2、各二級學院根據碩士生導師的條件,對申請者進行評議、審核,將推薦的碩士生導師名單報學科建設與發展規劃處。
  3、學校成立專家組,對申請人進行評審。
  4、專家評審結果報學校批準后予以公布。
  5、獲得某學科專業碩士生導師資格的申請人被聘任后,可列入下一年該學科專業碩士生招生計劃。
  6、每位導師原則上只在一個碩士點擔任指導工作,如確有必要,申請跨學科專業兼崗的導師,須在已任導師的學科和申請兼崗的學科同時具備上述遴選條件,并按程序重新參加兼崗學科的導師遴選。兼崗學科專業最多不得超過2個。
  7、申請人提交的材料必須真實、準確。如發現虛假情況,即取消其本次遴選資格。

  五、其他說明
  本辦法從公布之日開始執行,由學科建設與發展規劃處負責解釋。

  1.丁曉慧,女,1971年出生,教授。2005年于日本三重大學醫學部獲得形態學博士學位。現任遼寧省解剖學會理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志審委。從事心腦血管缺血性疾病的研究,承擔或參與國家級、省市級和院級科研、教研課題近十項,發表中英文論文20余篇,SCI收錄10余篇。研究方向:心腦血管缺血性疾病的發病和治療機制的研究。

  2.王旭光,女,1971年出生,副教授。2005年于中國醫科大學獲得腫瘤學博士學位。現任遼寧省抗癌協會腫瘤轉移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遼寧省細胞生物學學會創傷骨科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目前主持遼寧省科技廳項目一項,參與省市課題多項。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沈陽市科學進步三等獎二項;省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省教學成果獎三等獎一項。參編規劃教材和專著3部。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數篇。研究方向:腫瘤病因及生物學標志物研究。

  3.王杰,男,1964年出生,教授。2002年于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大學院獲博士學位。吉林大學兼職碩士生導師,遼寧省檢驗專業帶頭人,沈陽市政府病原生物學實驗室生物安全專家委員會委員,民進遼寧省委和沈陽市委科技、文化、教育、衛生委員會委員,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委員,遼寧省細胞生物學學會理事,中國醫藥數學會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委員會委員,遼寧省營養師協會常務理事,國家自然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湖南省自然基金評審委員會委員,生物技術通訊雜志理事會理事,中國組織工程及臨床康復雜志責任編委。主持和合作承擔日本國家基金、日本宇宙財團科研課題、國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項目、遼寧省自然基金項目、遼寧省科技計劃項目等十余項國際、國內科研課題,在國際學術會議、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60余篇,其中SCI收錄2篇、核心期刊6篇、CA和EM收錄11篇,EI、ISTP收錄3篇。主編、參編國家十一、二五規劃教材13部。研究方向:腫瘤轉移機制及抗腫瘤治療研究。

  4.王俊平,男,1968年出生,教授。1996年于中國醫科大學獲博士學位。中國藥理學學會會員代表,藥理學學科帶頭人。1998年-2002年,日本星藥科大學JSPS(日本學術振興會)博士后。2002年-2004年,赴美國東北大學藥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發表研究論文30余篇,代表性研究論文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tuics”“Journal of Phamceutical Science”、“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ceutics and Biopharmaceutics”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研究方向:惡性腫瘤的轉移機制及抗腫瘤轉移藥物的研究。

  5.王效杰,女,1961年出生,教授。2007年于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院獲醫學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碩士學位。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學科帶頭人,吉林大學兼職碩士生導師。主持省、市、院級科研及教改課題10余項,科研經費達20余萬元;承擔遼寧省科普基地“人體科學展覽館”的建設項目,科研經費55萬元;近5年在解剖學雜志等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擔任高等教育出版社“系統解剖學”教材主編,“局部解剖學”和“斷層解剖學”教材副主編,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人體解剖學”教材主編,主編、副主編及參編國家教育部規劃教材20余部。現任遼寧省解剖學會理事,遼寧省精品課程“系統解剖學”主講人。研究方向:表皮干細胞修復器官缺損。

  6.王翠芳,女,1961年出生,教授,主任醫師。1993年于中國醫科大學獲病理學碩士學位。從事臨床病理診斷工作27年,兼職培養碩士研究生8名。現任中華醫學會遼寧省病理學會常委、中國抗癌協會遼寧省細胞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沈陽病理分學會副主任委員,遼寧省細胞生物學-腫瘤細胞生物學理事、遼寧省抗癌協會腫瘤標志專業委員會委員、遼寧省病理質控中心副主任委員,遼寧省腫瘤防治專家庫成員。參與國家自然基金課題及主持省市各級各類科研課題十余項。先后發表中英文論文五十余篇,其中SCI論文兩篇。獲多項省、市政府科技進步獎及醫療成果獎。研究方向:腫瘤病理診斷與鑒別診斷和腫瘤發病機制的研究。

  7.韋星呈,男,1957年出生,教授。2002年于日本富山醫科藥科大學獲免疫學博士學位。任中國免疫學會會員、遼寧省微生物與免疫學會副主任委員、遼寧省預防醫學會微生物檢驗專業委員會和副主任委員及遼寧省免疫學會常務理事,免疫學學科帶頭人。首次發現RAG2增強子(D3),以及轉錄因子C/EBP對D3的特異性調節作用,發表于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揭示了D3增強子控制RAG2在T和B淋巴細胞發育階段特異性表達的轉錄調控機制。有關研究結果也在美國分子生物學國際會議,東京T細胞國際會議,世界華人免疫學大會等作專題報告和發表。先后在國內外著名刊物上發表專著10余篇,其中在國外著名刊物上發表SCI收錄論文7篇。現主持2012-2014遼寧省教育廳一般項目(L2011180)《基因轉錄水平控制RAG的組織和細胞發育階段特異性表達機制研究》。研究方向:免疫基因調控機制。

  8.任群翔,女,1967年生,教授。2009年于東北大學冶金物理化學專業獲博士學位。主持市科委課題兩項,省教委課題一項,遼寧省科技廳自然基金一項,學院課題兩項,參與國家自然基金一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從事生物傳感器的研究工作,主持承擔基于二茂鐵接枝功能化石墨烯的無試劑型靈敏度可調的納米血糖傳感器的研究等多項課題,科研經費13萬元;發表SCI收錄論文1篇,近5年在中國稀土學報等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承擔遼寧省科技廳項目一項和沈陽市科技局項目一項。擔任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基礎化學、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教材副主編。研究方向:生物傳感器。

  9.劉新,女,1961年出生,教授。1991于遼寧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專業獲腫瘤免疫學碩士學位。遼寧省微生態學會常務委員,病原生物學學科帶頭人,檢驗學學科帶頭人。主要研究通過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的研究,致力于解析泛耐藥不動桿菌結構基礎與耐藥的關系,通過選擇適當理化因素干預耐藥基因表達及轉移,達到降低或限制耐藥的鮑曼不動桿菌引起的醫院感染率,提升患者生存質量目的。研究方向:細菌耐藥性機制與防控。

  10.朱啟文,男,1963年出生,教授,沈陽醫學院副院長。2002年于中國醫科大學神經生理學獲博士學位。遼寧省認知學會、生物物理學會副理事長、遼寧省生理學會常務理事。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級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獲國家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主研究方向:疾病動物模型和學習記憶的發育變化及其分子和電生理機制研究。

  11.吳敏范,女,1963年出生,生理學教授。2001年于中國醫科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現任遼寧省生理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生命科學學會抗衰老委員會副理事長,美國神經科學學會會員等。先后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主持省級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及市科技局項目3項;在中外文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SCI收錄6篇。獲沈陽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遼寧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二等獎6項。研究方向:神經性疾病發病機制研究,特別是神經病理性疼痛、幻肢痛的研究。

  12.張麗艷,女,1970年出生,博士后,教授,病理與病理生理學學科帶頭人。2004年于日本名古屋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病理生理學會會員,省病理生理學會理事,沈陽醫學院引進人才,省“百千萬”人才工程千人層次人選。主持和參加國家級,省部級等科研課題10余項。目前承擔科研項目有: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省教育部歸國留學人員啟動基金項目;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項目。在國內外期刊發表科技論文10余篇,SCI收錄論文多篇。參編《病理與病理生理學》《病理生理學》教材兩部。研究方向:1.電壓門控鉀離子通道電壓門控機制研究;2.TRP通道的膜拓撲機構研究;3.TRPC通道與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

  13.張忠,男,1968年出生,教授。2005年于中國醫科大學腫瘤學專業獲博士學位。現任遼寧省腫瘤轉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遼寧省電子顯微鏡學會副理事長等職務。承擔省、市科技計劃項目1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作為主要完成人和第一完成人獲省(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省教學成果二等獎4項;主編、副主編教材和專著7部。兼職培養碩士研究生16名。曾獲遼寧省教學名師、遼寧省優秀教師、遼寧省優秀科技工作者、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層次人選、遼寧省優秀青年骨干教師、沈陽市優秀專家等稱號。研究方向:胃癌病因及生物學標志物。

  14.張玲,女,1961年出生,教授。2008年于中國醫科大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專業獲醫學博士學位。現任中華醫學會病理學會遼寧分會委員,遼寧省細胞生物學學會理事,《生物醫學工程與臨床》、《世界腫瘤雜志》等雜志的特約編委。先后主持省科研計劃項目2項、省十一五教學改革項目2項,在國內學術期刊上公開發表科學研究、教學研究論文30余篇,獲省市自然科學學術成果等多種獎項。兼職培養研究生11名。研究方向:腫瘤的血管形成、腫瘤轉移的分子機制及抗腫瘤治療藥物研制的研究。

  15.張量,女,1970年出生,教授。2004年于中國醫科大學生理學專業獲碩士學位。現任遼寧省生物技術協會常務理事、遼寧省康復醫學會第三屆聽力語言專業委員會委員等職務。參編規劃教材編寫9部。主持遼寧省科技廳、遼寧省教育廳、沈陽市科技計劃項目4項,累積科研經費30余萬元,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其中SCI收錄1篇。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遼寧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遼寧省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榮獲沈陽市優秀教師等稱號。研究方向:神經細胞損傷與中樞源性發熱治療研究。

  1.馬晶茹,女,1970年出生,教授,主任醫師,2002年于中國醫科大學獲得心血管內科碩士學位,現任遼寧省中西醫結合心血管分會常委,沈陽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委員。曾先后主持遼寧省科技廳課題、沈陽市科技局課題、沈陽市衛生局及沈陽醫學院課題多項,并參與國家省部級課題2項,先后獲得沈陽市科技進步三等獎,沈陽市科技成果獎及沈陽市衛生局應用推廣新技術二等獎。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20余篇。研究方向:冠心病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及冠心病的介入治療。

  2.王實,男,1956年出生,教授,主任醫師,1992年于中國醫科大學獲內科學碩士學位。現任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副院長、呼吸內科主任。2003年獲國家留學基金資助,以高級訪問學者身份,在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UCLH)睡眠中心留學。2007年,受美國睡眠醫學學會(AASM)邀請,在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睡眠中心留學。現任中華醫學會遼寧呼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常委、中華睡眠研究會理事、中國實用內科雜志編委、中國全科醫學雜志審稿專家、遼寧省高級職稱評定委員。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遼寧省科技廳項目1項。發表論文50余篇,多篇被INDEX MEDICUS、CHEMICAL ABSTRACT等收錄。榮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沈陽市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三等獎3項,沈陽市醫療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主編《睡眠呼吸病學》及《睡眠與睡眠疾病》等4部著作。被沈陽市政府評為領軍人才,沈陽市優秀專家。研究方向:呼吸睡眠障礙、肺栓塞診治。

  3.王一沙,女,1966年出生,教授,主任醫師。2008年于中國醫科大學獲內科學碩士學位。現任遼寧省細胞生物學學會神經免疫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遼寧省康復協會委員,遼寧省醫學會癲癇與腦電圖學會委員,沈陽醫學會神經內科分會委員,沈陽醫師協會神經內科分會委員等職。主持完成省科技廳科技攻關課題及沈陽市衛生局課題各1項,參與省市各級科研課題多項,獲省、市科技成果獎2項。發表國家級核心論文20余篇,SCI收錄論文1篇。研究方向: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及防治研究。

  4.王彥生,男,1966年出生,教授,主任醫師,1996年于中國醫科大學獲人體解剖學碩士學位。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手外五科主任。于中國醫科大學獲醫學碩士學位。現任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分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會第四、五屆青年委員,中華醫學會顯微外科第五屆青年委員,中華醫學會顯微外科再植再造分會委員,遼寧省手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康復學會遼寧省骨科手外科學會常務委員,遼寧省細胞生物學會創傷骨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實用手外科雜志》編委。在手外科醫療研究及臨床工作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手部損傷修復及功能重建、骨關節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擅長斷肢斷指再植手術肢體移位再植手術游離皮瓣肌皮瓣骨皮瓣、穿支超薄皮瓣移植手術足部小關節移植手術拇指手指再造手術主持省市各級各類科研課題十余項。近年來完成國家級學術論文20余篇,獲多項省、市政府科技進步獎及醫療成果獎。研究方向:周圍神經損傷,手部骨關節損傷。

  5.樸成哲,男,1962年出生,教授,主任醫師。1985年于中國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從事骨科臨床工作30年,培養碩士研究生3名。現任中華醫學會創傷學分會創傷急救與多發傷學組委員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骨與關節及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矯形外科雜志編委,遼寧省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常務委員,遼寧省醫學會運動醫療學分會副主任委員,遼寧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遼寧省細胞生物學學會骨與關節修復重建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沈陽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遼寧省醫學高級職稱評審專家,沈陽醫學院醫學高級職稱評審專家,沈陽市醫學高級職稱評審專家,沈陽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庫成員,國家醫師資格技能考試遼寧考區首席考官。撰寫專著2部,參編國家級醫學教材2部。主持衛生部及省市級科研課題3項。獲多項省、市政府科技進步獎及醫療成果獎。研究方向:創傷骨科、關節外科及運動醫學。

  6.劉偉,女,1963年出生,教授,主任醫師。1994年于中國醫科大學獲婦產科專業碩士學位。從事婦產科臨床、教學及科研、婦幼保健工作27年,婦產科主任、教研室主任、學科帶頭人。兼職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5名。現任中國優生科學協會理事,衛生部婦科內鏡培訓基地基地主任、考評專家,遼寧省圍產醫學分會第四屆委員會常委,省圍產醫學分會危重救治學組副組長,遼寧省腫瘤協會第二屆婦產分會常委,遼寧省腫瘤協會第一屆婦科內鏡專業委員會常委,遼寧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婦幼保健專業委員會委員?,遼寧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沈陽市醫學會第五屆計劃生育分會副主任委員,沈陽醫學院法醫司法鑒定所婦產科專家,沈陽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婦產科專家,沈陽市孕產婦、圍產兒死亡評審專家。參與國家自然基金課題及主持省市各級各類科研課題10余項。先后發表中英文論文20余篇。獲多項省、市政府醫療成果獎及科技進步獎。研究方向:妊娠期高血壓疾病、GDM發病機制及治療研究。

  7.劉芳,女,1971年出生,主任醫師,副教授。2006年于中國醫科大學獲細胞生物學博士學位,美國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s Center Neuroscience碩士,Ph.D candidate。現任美國SOCIETY for NEURO SCIENCE科學協會會員,遼寧省細胞生物學學會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專業第一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遼寧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腦心同治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遼寧省康復醫學會第三屆神經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沈陽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神經病學學術帶頭人。《中國民康醫學.心腦血管專版》編委。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承擔省、市及學院科研課題6項,參加國際合作課題多項,發表專業學術論文20余篇。參編國家級規劃教材《神經病學》第3版。研究方向:腦血管病與癡呆及神經退行性變的機理研究。

  8.劉東舉,男,1964年出生,教授,主任醫師。1996年于中國醫科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曾經擔任汕頭大學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腹部外科主任,廣東省肝病學會理事,廣東省肝病學會肝癌專業委員會委員。現任遼寧省抗癌協會理事,遼寧省抗癌協會胃癌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遼寧醫學會腫瘤學會委員,沈陽醫學會腫瘤分會副主任委員。國際肝膽胰協會中國分會會員。從事普外科和腫瘤外科多年,對普外科及腫瘤外科有較深入的研究,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解決疑難重癥的能力。開展肝、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腹膜后腫瘤切除術及胃腸癌聯合臟器切除等重大復雜手術。創立了應用胃回腸瓣修復十二指腸手術,經腹同時縮窄及部分栓塞脾動脈治療肝癌合并脾功能亢進手術。曾主持過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多項省市課題的研究,曾獲得1項省級科學技術研究成果及多項市級研究成果。在中華系列等核心雜志發表論文20余篇。研究方向:結直腸癌肝轉移癌的綜合治療和轉移性皮瓣在軟組織腫瘤切除術中的應用。

  9.劉麗敏,女,1968年出生,教授,主任醫師。2002年于中國醫科大學內科學獲碩士學位,現任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心臟重癥專家委員會委員,遼寧省細胞生物學學會細胞分子生物學專業委員副主任委員,沈陽醫學會第七屆心血管病分會委員,沈陽市醫師學會委員,榮獲2012年沈陽市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從事心血管內科專業20余年,曾在德國洪堡大學進修,在冠心病、高血壓病特別是在重癥心衰的診斷及治療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主持市級科研立項3項,沈陽醫學院科研立項1項,沈陽市衛生局科研立項1項,獲市科學進步三等獎1項、一等獎1項,發表論文10余篇,參與編寫內科輔導教材1部。研究方向:冠心病、高血壓診斷及治療。

  10.關琪,男,1969年出生,副教授,主任檢驗師,檢驗科副主任,2006年于中國醫科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微生物學會臨床微生物學專業委員會委員,遼寧省醫學會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分會常務委員,沈陽醫學院臨床檢驗學術帶頭人。入選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千層次人選。2009年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訪問學習。主持及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沈陽醫學院優秀人才基金課題等8項。獲沈陽市技術攻關一等獎、沈陽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各1項。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SCI收錄1篇。主編、參編國家衛計委規劃教材2部。研究方向: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的臨床應用。

  11.孫藝,男,1962年出生,教授,主任醫師。1993年于中國醫科大學獲碩士學位。從事腎內科臨床工作30年。現任遼寧省腎病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腎臟病醫師協會委員、中華老年醫學雜志編委、實用內科雜志編委、中國醫科大學學報編委。近3年承擔省課題1項。近5年在國家級核心雜志上發表文章10余篇。對腎小球腎炎、糖尿病腎病、紫癜性腎炎、高尿酸腎病、腎盂腎炎、腎病綜合征、狼瘡性腎炎、慢性腎衰竭、尿毒癥、高血壓性腎病、藥物性腎損害、多囊腎等疾病的診斷、治療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尤其擅長多臟器衰竭的血液凈化的器官支持治療及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的建立。曾獲遼寧省老百姓可信賴的好醫生,沈陽市優秀共產黨員,沈陽市優秀教師,遼寧省勞動模范,全國醫德標兵,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研究方向:慢性腎臟病的臨床診斷、治療及基礎研究。

  12.孫成林,男,1971年出生,副教授,主任醫師,2004年于中國醫科大學獲外科專業博士學位。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2007年赴日本富山大學第二外科研修。現任遼寧省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實驗外科學組委員,遼寧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病專業委員,沈陽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專家,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特約編委。主持遼寧省科技廳、醫學院、衛計委等各級科研課題共8項,先后在《中華外科雜志》等國家級核心雜志上發表論文20多篇。研究方向:血管外科疾病及消化道腫瘤的發病機制及防治的研究。

  13.孫奡燕,女,1973年出生,副教授,主任醫師,1996年于中國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獲碩士學位。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循環內科副主任,心血管內科學術帶頭人。現任遼寧省細胞生物學會心血管分會常務委員,沈陽市醫保中心門診規定病種專家組專家,沈陽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醫療衛生專家庫專家。從事臨床工作18年,具有豐富的臨床、教學、科研經驗。撰寫專業性論文10余篇,主持和參與多項市院級課題。研究方向:急性冠脈綜合征的診斷和治療。

  14.吳桂平,女,1966年出生,教授,主任醫師。1999年于中國醫科大學獲碩士學位。沈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心血管二病房主任。現任中華醫學會沈陽心血管內科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沈陽心電分會委員,《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專家編委,遼寧省、沈陽市高級職稱評委,遼寧省絡病專業委員,沈陽市優秀專家。從事心血管內科臨床醫療、教學及科研工作。擅長冠心病、高血壓、心律失常,心衰等心臟病的診斷和治療,尤其在冠心病支架介入治療、心臟起搏器治療、射頻消融術方面具有較高造詣。曾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沈陽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率先開展三腔起搏器治療心衰填補沈陽市級醫院空白。主持遼寧省、沈陽市科研課題多項,開展新技術多項。參與編寫《全科醫師手冊》等書籍,發表國家級、省級論文40余篇。被評為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層次人才、沈陽市優秀專家,沈陽市優秀科技工作者,沈陽市優秀青年知識分子,沈陽市衛生局優秀專家,沈陽市衛生系統醫德醫風先進個人,沈陽市衛生局百名科技人才,優秀科主任等多項榮譽稱號。研究方向:冠心病的防治和介入技術。

  15.李潞,女,1961年出生,教授,主任醫師。2001年于日本香川醫科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心血管病委員會及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心血管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遼寧省心血管分會及介入分會常委,遼寧省細胞生物學會心血管分會副主任委員,沈陽心血管分會及心電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實用內科雜志編委等職。先后承擔省、市各級課題20余項,獲省、市科技成果及進步獎9項,發表論文50余篇,主持完成10多項技術項目。研究方向:冠心病基礎與臨床研究。

  16.李潤輝,女,1971年出生,教授,主任醫師,2003年于中國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獲碩士學位。職吉林大學兼碩士生導師,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神經內科教研室主任。現任遼寧省細胞生物學學會神經退行性病專業主任委員,遼寧省細胞生物學學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遼寧省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常務委員,沈陽市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委員,《中國組織工程與臨床康復雜志》常務編委,《中國腦科疾病與康復雜志》編委,《中國實用內科雜志》編委。曾獲省市局課題6項,獲資助20.4萬元。發表論文30余篇(包括SCI收錄文章),并參與《神經病學》教材的編寫。并入選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千層次人才。研究方向:腦血管病、神經退行性病。

  17.沈春健,男,1975年出生,副教授、副主任醫師。2012年于中國醫科大學獲外科學博士學位。現任中華醫學會遼寧省心血管外科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遼寧省胸外科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遼寧省高值醫用耗材評審專家,國家執業醫師考試沈陽考點總考官,沈陽市衛生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評審專家,沈陽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組專家,沈陽市醫療質量與管理督導專家。入選沈陽醫學院“131人才建設工程”“百層次”人才。曾獲沈陽市十佳青年醫生,沈陽市青年崗位能手,和平區十佳青年崗位能手,五四青年獎章等榮譽稱號。2010年至2012年教育部公派赴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高級訪問學者,從事心血管外科疾病基礎與臨床研究。參與國家自然基金課題3項、973子課題1項、國際合作課題1項,目前主持遼寧省自然基金課題1項、沈陽市科技基金課題2項、沈陽醫學院博士啟動基金1項、沈陽市衛生局課題1項,獲沈陽市科技進步獎3項,遼寧省教學成果獎1項,共在國家級及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SCI收錄2篇。參編著作1部。研究方向:心血管外科疾病基礎與臨床研究。

  18.沈靜雪,女,1972年出生,副教授,主任醫師。2001年于中國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獲碩士學位。科室副主任。內分泌代謝科學術帶頭人。現任沈陽市醫保中心門診規定病種專家組專家,沈陽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醫療衛生專家庫專家。從事臨床一線工作18年,具有豐富的臨床、教學、科研經驗。在甲狀腺疾病以及血脂、尿酸代謝紊亂疾病的診治上具有獨到的見解。撰寫專業性論文10余篇,主持和參與多項市科委課題。曾獲得“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及其大血管并發癥的防治。

  19.宋寧,男,1969年出生,副教授,主任醫師。2003年于中國醫科大學獲外科學專業碩士學位。現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科分會外固定架工作委員會委員,致力于多肢(指)體離斷,大面積皮膚撕脫傷,復合皮瓣修復肢體皮膚軟組織缺損,周圍神經損傷后的肢體功能重建,應用外固定技術治療骨缺損,骨延長,瘢痕攣縮,皮膚軟組織延長等疑難病癥研究。主持省級課題1項,校級課題1項,參與國家自然基金課題1項,省級課題1項。曾獲得沈陽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發表核心期刊論文10余篇。研究方向:神經損傷修復,骨延長,肢體再植。

  20.張曼,女,1973年出生,副教授,主任醫師,2005年于中國醫科大學獲外科學專業醫學博士學位。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循環內科科室副主任,沈陽醫學院心血管內科學術帶頭人。現任遼寧省“百千萬”人才“百層次”人才,沈陽市“學術帶頭人”,是中國睡眠研究會青年委員,遼寧省細胞生物學會心血管分會常務理事,遼寧省細胞生物學會細胞生物學分會常務理事,沈陽醫師學會流行病和循證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是沈陽市醫保中心門診規定病種專家組專家、沈陽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醫療衛生專家庫專家。于2006年、2011年赴韓國、日本進修學習。先后承擔省科技廳課題、市科技局課題多項,獲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項(均為負責人)。曾獲沈陽醫學院“優秀科研工作者”等稱號。主要研究方向:冠心病的機制學研究。

  21.張春陽,男,1971年出生,副教授,主任醫師。2007年于中國醫科大學獲外科學專業碩士學位。現任中華醫學會中華現代外科學雜志專家編輯委員會常務編委。遼寧省綜合招標委員會醫藥類常務委員。從事消化道腫瘤病因學及治療學的研究,主持省級課題1項,市級課題2項,校級課題1項,參與國家級、省級及市級課題研究多項。曾獲沈陽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發表相關的核心期刊論文20余篇。研究方向:消化道腫瘤的病因學及治療學研究。

  1.馬明月,女,1970年出生,教授。2007年于日本北海道大學獲社會醫學博士學位。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初審評審專家,中國環境誘變劑學會生殖缺陷專業委員會及風險評價專業委員會委員,毒理學學科帶頭人。入選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千層次人選。主持及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國家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省市科技基金等11項。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SCI收錄5篇。研究方向:發育毒性與出生缺陷。

  2.王艷,女,1978年出生,副教授。2011年于中國醫科大學獲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專業博士學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項,遼寧省教育廳課題1項,沈陽醫學院優秀人才基金課題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3項,參與遼寧省教育廳等省級課題3項,獲遼寧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獎一等獎1項,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發表SCI收錄論文3篇。目前承擔的課題從學科交叉的角度出發,將近年神經生物學的研究成果用于砷智力損傷機制的研究,提出D-絲氨酸-NMDAR-CaMKⅡ信號通路在砷致學習記憶損害中的作用,研究探討砷智力損傷的初始靶作用位點。研究方向:環境污染物的神經毒性。

  3.王慧文,男,1965年出生,教授。1993年于中國醫科大學衛生統計學專業獲碩士學位。現任中國衛生信息學會醫學統計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委,遼寧省預防醫學會情報專業委員會常委,沈陽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1998年和2004年先后赴瑞士巴塞爾大學和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訪問學習。主持、參與省科技廳、省教育廳及國家自然基金課題多項。獲遼寧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一等獎及遼寧省高等教育研究優秀學術成果二等獎等。主編、參編教材各一部。研究方向:慢性病流行病學。

  4.張越,女,1973年出生,副教授。2010年于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細胞生物學博士學位。2011年9月到2013年8月在清華大學發育生物學專業做博士后。2010年作為項目負責人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得面上項目資助。2011年獲得遼寧省高等學校杰出青年學者成長計劃支持計劃資助。2012年獲得教育部留學啟動基金支持。2011年獲得沈陽醫學院優秀人才基金。2012年獲得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一等資助。研究方向:心力衰竭的預防與治療。

  5.李鵬飛,男,1961年出生,教授。1989年于中國醫科大學獲流行病學碩士學位。現任中國環境誘變劑學會理事,遼寧省環境衛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學科帶頭人。承擔或參加并完成科研項目多項,獲科技進步獎4項,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研究方向:環境流行病學。

  6.周波,女,1963年出生,教授。2006年于沈陽農業大學食品科學獲博士學位,2001年-2002年英國醫學會人類營養研究中心訪問學者。現任遼寧省營養學會理事,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學科帶頭人。主持遼寧省教育廳課題3項,沈陽市科技局項目1項,國際合作課題3項,橫向課題2項,發表論文4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營養與慢性病預防。

  7.孟斐,女,1972年出生,副教授,主任醫師。2010年于中國醫科大學婦產科獲博士學位。現任遼寧省預防醫學會專業委員會委員、遼寧省醫學會婦產科分會委員、《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雜志編委。近年來一直從事宮頸癌的研究,主持省級課題2項,市級課題1項,醫學院課題2項;參與國家級、省級及市級課題研究多項。曾獲得沈陽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三等獎及沈陽市自然科學學術成果三等獎。發表與課題相關的中英文論文1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篇。主編著作1本。研究方向:宮頸癌的病因學及治療學研究。

  8.金煥榮,女,1965年出生,教授。2002年于中國醫科大學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獲碩士學位。現任遼寧省核學會理事。近年來主持和參加省級、市級、國家級課題十余項,其中遼寧省自然基金1項,沈陽醫學院科研基金1項。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各1項,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獎三等獎1項,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其中8篇被CA收錄。參編教材及專著3部。主要研究方向:工業污染物對人健康損害機制及生物標志物研究。

  9.金喆,女,1973年出生,副教授。2007年于遼寧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獲碩士學位。現任遼寧省公共營養師協會理事。主持遼寧省科技廳課題1項,橫向課題2項,獲市科技局科技成果獎1項,主持參與學院科研課題3項,主編參編專著3部,參編教材2部,發表國家級論文多篇。與政府及衛生行政部門合作,對沈陽市衛生改革進行探索研究,為政府及相關管理部門制定政策提供了有力的調查依據。研究方向:基層衛生服務與衛生政策研究。

  10.段志文,男,1965年出生,教授。1994年于中國醫科大學勞動衛生學專業獲碩士學位。現任中國環境誘變劑學會理事、常務理事,中國毒理學會免疫毒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年入選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沈陽市屬高校優秀中青年拔尖人才。主持及參與國家自然基金3項、省部級研究項目十余項,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主要研究內容為:①雄激素受體的功能和細胞定位;②DEHP及BPA對雄性生殖和發育的影響;③DEHP及BPA聯合染毒對雄性生殖的影響;④DEHP及BPA在雄性生殖系統的Hormesis。研究方向:生殖毒理學。

  11.夏書月,女,1962年出生,教授,主任醫師。2009年于中國醫科大學呼吸內科獲博士學位。現任遼寧省醫學會呼吸分會委員,沈陽市醫學會呼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委員,沈陽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副主任委員,世界內鏡醫師協會中國協會專業委員會、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實用內科雜志編委。承擔省、市及學院科研課題五項,參加國家攻關及國際合作課題多項,發表專業學術論文第一作者30余篇,SCI2篇。研究方向:慢性氣道性肺疾病發病及關鍵技術的研究。

  12.景匯泉,女,1971年出生,教授。2010年于哈爾濱醫科大學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獲博士學位。2012至2014年在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做博士后。現任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理事兼副秘書長,遼寧省心理咨詢師協會副理事長,遼寧省醫學會醫學教育分會委員,遼寧省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委員,遼寧省重大決策咨詢項目評審專家,沈陽市公共衛生應急處理專家,《中國繼續醫學教育》雜志編委。先后承擔國家、省部等各級教學管理與科學研究課題30余項,主持參與國家醫學考試中心、教育部、衛生部的重大改革項目,獲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等20余項成果獎勵,發表教學、科研和管理論文40余篇,主編、參編著作和教材12部。入選遼寧省百千萬人才百層次人選,獲得沈陽市優秀科技工作者,沈陽市百佳科技創新能手,沈陽市“四個一批”人才等榮譽稱號。研究方向:衛生統計學在社會發展中的應用。

  13.韓松,男,1962年出生,教授,沈陽醫學院副院長。1995年于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流行病學專業獲醫學碩士學位。現任教育部預防醫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公共教育分會委員,遼寧省預防醫學會副會長,遼寧省預防醫學會流行病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遼寧省康復醫學會康復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科大學和吉林大學兼職碩士生導師。獲遼寧省教學名師等榮譽稱號。入選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層次人選。主持承擔國家自然基金(有機磷農藥宮內暴露對嬰幼兒神經發育的影響及其易感基因的篩選,遼寧省科技基金項目(產婦孕期有機磷農藥暴露對新生兒神經發育影響)等多項課題,近5年在中國公共衛生、中國婦幼保健等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SCI收錄2篇。擔任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臨床流行病學》副主編,高等教育公共衛生管理教材《預防醫學》副主編,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預防醫學》編委。學科領域: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研究方向:慢性流行病學研究。

  14.裴秀叢,女,1975年出生,副教授。2005年于中國醫科大學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專業獲博士學位。入選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千人層次人選。從事環境內分泌干擾物(EEDs)的免疫、生殖毒性研究,探討EEDs調控T細胞功能的Ca/NFAT信號傳導通路;并從免疫-內分泌的角度,以巨噬細胞為切入點,分別從功能基因轉錄和表觀遺傳調控角度,研究EEDs的生殖毒性機制及其聯合作用模式。主持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30700371,NO.81373029)和三項沈陽醫學院課題。研究方向:環境污染物的免疫生殖毒性研究。

  15.潘秀丹,女,1963年出生,教授。2008年于吉林大學獲免疫學碩士學位。現任遼寧省衛生信息學會理事,中國衛生信息學會醫學統計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曾獲遼寧省統計科技進步三等獎。作為副主編、編委編寫《醫學機能實驗學》、《衛生統計學》、《醫學現場調查技術與統計分析》、《醫學統計學》等教材6部,發表核心期刊論文20余篇。研究方向:疾病統計與腫瘤防治研究。

  沈陽醫學院兼職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名單(以姓氏筆畫為序):
  (一)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學術型):
  基礎醫學(2人):
  李魯平  沈陽市第六人民醫院
  張桂榮  沈陽市口腔醫院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人):
  孫晉科  解放軍第202醫院
  陳昌海  解放軍第202醫院

  (二)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專業型):
  臨床醫學(21人):
  于月新  解放軍第202醫院
  王  楊  解放軍第202醫院
  王靜波  沈陽市第六人民醫院
  盧  巍  解放軍第202醫院
  孫  曉  沈陽市婦嬰醫院
  孫  剛  瓦房店市中心醫院
  孫  鋒  沈陽市第五人民醫院
  孫懷宇  鐵法煤業(集團)總醫院
  孫竹波  瓦房店市中心醫院
  許  春  沈陽市第六人民醫院
  鄔  波  沈陽市骨科醫院
  李元耿  瓦房店市中心醫院
  李宏偉  解放軍第202醫院
  張明香  沈陽市第六人民醫院
  陳  紅  解放軍第202醫院
  陳震宇  解放軍第202醫院
  金香蘭  解放軍第202醫院
  姜  力  解放軍第202醫院
  侯明曉  沈陽軍區總醫院
  蔡相軍  解放軍第202醫院
  薛  丹  解放軍第202醫院

沈陽醫學院

添加沈陽醫學院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沈陽醫學院考研分數線、沈陽醫學院報錄比、沈陽醫學院考研群、沈陽醫學院學姐微信、沈陽醫學院考研真題、沈陽醫學院專業目錄、沈陽醫學院排名、沈陽醫學院保研、沈陽醫學院公眾號、沈陽醫學院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沈陽醫學院考研信息或資源

沈陽醫學院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